睡眠情緒
充足的睡眠是個體正常生理和心理活動的重要保障。由于巨大的生活壓力和快節奏的生活,越來越多的人長期處于睡眠不足的狀態。而長時間的睡眠不足,反過來也會讓我們的情緒不穩定,難以做出正確的判斷。
長期缺乏睡眠會導致身體健康問題,如心臟病、眼部疾病、糖尿病、肥胖,以及流感和其他傳染性和非傳染性疾病的可能性更高。持續的睡眠不足還會導致大腦中負責情緒(如恐懼和學習)區域的活動顯著減少。在腦部掃描和睡眠監測練習中發現的證據表明,睡眠不足會增加創傷后應激障礙(PTSD)的風險。
情緒和心理狀況的變化也影響著睡眠的質量。在日常生活中,我們也能明顯的體會到,心理狀態和情緒對睡眠質量的影響。比如,當我們心情緊張、煩悶、憤怒、或者感到壓力時就會輾轉反側,夜不能寐,即便成功入睡也常會多夢,睡不安穩。
所以,改善睡眠質量首先要學會控制情緒。保持心平氣和的狀態,同時注意適度的增加體育運動,勞逸結合,調整飲食結構,多吃粗糧。通過多方面的調理,就可以達到安然入睡的狀態,有一個好身體是非常重要的。在面對各種壓力挫折的時候,要積極的想辦法解決棘手的問題,就不會因為壓力困惑而導致失眠。
除此外呢,以下錯誤的認知也會影響睡眠:
過高的睡眠期待。希望越大、失望越大,不是每個人都能達到理想的睡眠狀態,如果你期待過高,就會產生心理落差,感覺自己睡眠差,這樣反而影響了睡眠,使睡眠真的變得很差。
絕對化、夸大、災難化思維。有人一旦睡眠不好或者失眠了就會擔憂,害怕得了什么疾病,或者是精神出了問題。其實每個人都會遇到睡眠問題,就像感冒發燒一樣需要用平常心去對待,這樣才有助于改善睡眠問題。
做夢影響睡眠質量。有人認為做夢是一種不正常的表現,做夢的時候會有各種思維活動,包括情緒反應,覺得這會對人體產生危害,甚至有人誤認為多夢就是失眠。這都是錯誤的觀點,做夢是人類正常的心理活動,它可以對白天接受的各種信息進行整合。
失眠恐懼。我們都知道失眠的痛苦,所以很多人躺在床上就擔心今天是否會失眠,結果過度的擔心真的導致失眠了。因為這種擔心會讓你的大腦變得興奮,難以進入睡眠狀態,越怕失眠,越想入睡,腦細胞就越興奮,故而就更加容易失眠。
睡不夠補覺就可以了。睡眠需要有規律,長時間熬夜和補覺,容易導致人體內生物鐘紊亂,同時還會干擾大腦的正常工作,不利于身體健康。
上一條:沒有啦!
下一條:【健康睡眠】睡前做好這幾件事有助于睡眠! |
返回列表 |